監診實績

監診實績

應用領域

應用領域

常見問題

常見問題

Support

淨零排放怎麼執行? 政府如何推動?

常見問題|淨零排放怎麼執行? 政府如何推動?

#ESG

對於碳淨零,政府提出了四大轉型策略,分別為能源轉型、產業轉型、生活轉型、社會轉型。

常見碳相關政策工具

2050碳淨零具體規劃?

四大策略 兩大基礎
對於碳淨零,政府提出了四大轉型策略,分別為能源轉型、產業轉型、生活轉型、社會轉型。

常見碳相關政策工具

能源轉型:最深切影響碳排放的能源轉型,包含使用風力、太陽能等乾淨能源。將再生能源持續擴大,發展新能源(氫能、深層地熱、海洋能等)、整合系統儲能、升級電網、擴大電力市場等。藉由擴大再生能源設置,提升自產能源占比,翻轉高進口能源依賴風險,使進口能源依存度由110年97.4%,降至139年50%以下,降低國際能源市場衝擊與價格波動對我國能源安全影響。

產業轉型:包含各式產業:高科技產業、傳統製造產業、建築營造業、運輸、智慧農業、資源循環等等,將大用戶先納入 ISO50001 管理,製程設備效率提升,採先大後小、以大帶小的模式,結合產業公協會力量,並由國營事業以身作則。協助個國內企業生產模式建立減碳能力、商業設備汰換及系統節能專案等。

1. 持續推動綠能布建提供足夠綠電外,同步帶動綠能產業鏈及本土供應鏈成長。
2. 推動產業滿足供應鏈與全球綠色倡議要求,並結合 ICT產業優勢,提供更高效、更低碳、更智慧的製程。
3. 進行前瞻技術布局,並發展本土優勢技術加速商業化,瞄準全球淨零轉型商機。

生活轉型:透過計畫執行綠生活,建立減碳路徑及設定目標,推動環境友善,物品、餐具、地產地銷、惜食、碳標籤等。低碳運輸方式,交通工具、完善步行環境、共享汽機車等。推廣綠色標章,節能設備及綠建築。研訂各類指引提升民眾認知度及行為改變。
提升全民對氣候變遷及淨零轉型之認知與共識,進而引發全民行為改變,從食、衣、住、行各面向著手,改變生活型態、落實低碳生活;同時誘發廠商建構低碳商業模式,創造綠生活產業鏈。

社會轉型:積極與公民、社會對話,修訂各式法規條例、完善法規配套、強化節能治理生態系,導入學校及公協會能量參與推動、培育認證專台等。研議修法擴大節能管理範疇、擴大地方政府節能治理與導入民間量能。宣導推廣用電資訊可視化及節電獎勵等。培育人才在地深耕,提供GWO基礎與進階培訓等。強化「公正轉型」與「公民參與」之治理機制,以落實建立社會支持體系。

而這些轉型都是建立在兩大治理基礎上。 科技研發:淨零技術、負排放技術。 氣候法制:法規制度及政策基礎、碳定價綠色金融。

減碳計畫

政府所提出的十二項關鍵戰略分別為:風電/光電、氫能、前瞻能源、電力系統與儲能、節能、碳捕捉利用及封存、運用電動化及無碳化、資源循環零廢棄、自然碳匯、淨零綠生活、綠色金融、公正轉型。

減碳計畫

  • 風電與光電:以風電與光電為再生能源發展主力。
  • 氫能:以氫能為淨零主要選項,運用於產業零碳製程原料、運輸與發電無碳燃料等面向。
  • 前瞻能源:以基載型地熱與海洋能為發展重點,另擴大生質能使用,規劃139年前瞻能源設置裝置量達8–14GW。
  • 電力系統與儲能:推動分散式電網並強化電網韌性,推動電網數位化與操作彈性提升電網應變能力等。
  • 節能:擴大成熟技術應用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,同步發展創新能源效率科技,並逐步導入前瞻技術。
  • 碳捕捉利用及封存:以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技術移除產業及能源設施碳排放,並開發本土碳封存潛力場址,展開安全性驗證場域計畫。
  • 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:發展電動車上下游相關產業,並整合儲能、充電樁、建築充電安全等基礎建設之技術研發與建置。
  • 資源循環零廢棄:加強產品源頭減量,促進綠色設計及綠色消費,並推動廢棄資源物質能資源化,打造零廢棄的資源永續循環世代。
  • 自然碳匯:執行造林及相關經營工作,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,並建構負碳農法及海洋棲地、動植物保育技術,保護生物多樣性。
  • 淨零綠生活:推動「淨零綠生活」,透過共享商業模式、永續消費模式驅動及全民對話凝聚共識,營造永續、低碳生活型態。
  • 綠色金融:運用金融市場力量,導引企業重視淨零轉型及因應氣候變遷,將資金投入綠色及永續發展領域。
  • 公正轉型:以「盡力不遺落任何人」為目標,在淨零轉型過程中戮力追求政策目標平衡性、社會分配公平性與利害關係包容性。

碳淨零與碳盤查

淨零排放是指在特定的活動或系統中,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被有效地降至零,或者任何產生的排放都被完全抵銷或清除,使其對全球溫室氣體濃度沒有增加。這通常是通過採取減少排放、使用可再生能源、碳捕獲和儲存等技術,以及進行碳抵銷來實現的。

碳淨零與碳盤查 碳淨零與碳盤查

淨零排放的目標是減少對氣候變化的影響,通過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來達到氣候中性。相信有在關切ESG議題的企業,這兩張圖一定不陌生。我們也可以透過這兩張圖了解以後的市場趨勢、技術研發方向、企業未來規劃方向等等。

碳盤查納管對象

電力、鋼鐵、石化、水泥、半導體與面板為主要產業排放源。環保署溫室氣體資訊平台分析287戶排放源,其中直接排放量共2.23億公噸,佔全國排放量78.25%。以行業別而言,電力產業的排放量為最大宗,累計約1.22億公噸、占總排放54.97%,其次則為鋼鐵業。目前國內中小企業有150多萬家,其中將近15萬家是中小型製造業,更有高達70萬家是批發零售業,整個國家減碳規劃上,不只是有製造業要減,我們也希望有更多住其他產業、商業或服務業來一起減碳。

碳盤查納管對象

我國經濟成長與溫室碳排放脫鉤

經濟增長與碳排放之間的聯繫,常常被描述為“碳擴散”。也就是說,隨著經濟增長,碳排放也會跟著增加。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,尤其是對於那些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來說,因為他們通常會通過工業化和城市化來實現經濟增長,這些過程都需要大量的能源,而且主要是來自於石化燃料。 但是,我們不能只看到這一面。科技進步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。比如,太陽能和風能等清潔能源的使用正在逐漸普及,取代了部分傳統的石化能源。電動汽車等低排放交通工具也開始受到歡迎。這些技術創新有助於我們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減少碳排放。 政府的政策也發揮了重要作用。透過碳定價、節能標準、清潔能源補貼等措施,政府可以引導企業和個人改變其生產和生活方式,減少對碳排放的貢獻。例如,一些國家已經實施了碳交易市場,鼓勵企業實現減排目標。這些政策措施不僅有助於減少碳排放,還有助於促進綠色技術和產業的發展,推動經濟轉型。

我國經濟成長與溫室碳排放脫鉤

一般人舊有的觀念會以為經濟成長,是造成碳排放增加或是溫室效應的主因。但就統計數據來看,可以明顯得知,經濟成長與碳排並非成正相關。政府藉由傳達減碳的理念,持續推廣,能夠為地球帶來轉機。

國家長期減量路徑規劃

在實現經濟增長與碳排放分離的過程中,我們需要共同努力,政府、企業和社會各界都扮演著重要角色。只有通過技術創新、政策引導和全社會的參與,我們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,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更美好的地球。

資料來源:國家發展委員會、行政院

同時管理節能與減碳排?

EMS 智慧電能管理系統

在企業越來越被要求在其製程中實現碳中和或減排目標,以支持全球永續發展的努力,有效的電能管理是實現可持續生產目標的重要一環。

智慧電能管理系統
智慧電能管理系統

智慧電能管理系統

#數位轉型 #物聯網 #ESG

尋找廠區節能碳排管理方案?

*索取簡介 掃描QRcode 或輸入LINE ID搜尋:@grj4308r
或來電 (03)356-1682
LINE ID搜尋:@grj4308r